【骨干风采】当“自相矛盾”走进课堂 ——记无锡市阳山中心骨干教师课例展示活动
春天,繁花次第开,新燕梁间舞。2025年3月21日,惠山区语文教学能手谢彩媛老师以“矛盾思维培育”为主题,由教研课《自相矛盾》抛砖引玉,激发组内教师点燃思维火花,开启矛盾思维培养的“破冰之旅”。
这节课属于思辨型教学课,谢老师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整体理解并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谢老师的语文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亮点:
1.学法指导符合实际。谢老师让学生懂得在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词多用,并教给学生记忆、比较、归纳和整理运用的方法,把“字词”学“活”。谢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多形式朗读让学生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联系上下文来进行翻译,抓住重点语句,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情境创设贴合主题。教师通过还原文言文中的“鬻盾与矛”场景(如角色扮演、动画演示等),将学生带入古代市集情境,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这种具象化的环境设计降低了文言文的理解难度,同时为矛盾思维的具象化呈现奠定了基础。
3.多媒体资源辅助合理。利用矛盾实物对比图、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直观呈现“矛与盾”的功能对立,强化学生对矛盾概念的具象认知,为后续抽象逻辑分析提供认知支架。
4.逻辑拆解层层递进。教师以“矛盾词定位(‘物莫能陷'与‘无不陷')→逻辑关系分析(不可同世而立)→现实启示提炼”为路径,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逐步深入逻辑内核,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5.批判性思维渗透适当。通过“楚人为何陷入困境?”的追问,启发学生反思逻辑自洽的重要性,并延伸讨论“如何避免自相矛盾”,将思维训练从“发现问题”提升至“解决问题”层面。随后引入“现实生活矛盾案例”(如“广告词中的逻辑漏洞”),将文言文中的矛盾思维迁移到现代语境,增强学习环境的延展性与实用性。
本节课在文言文教学与思维培育的融合上取得显著成效,教学环境构建与矛盾思维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正如参加评课的老师所言:“过去总追求答案的完美统一,现在才发现,引导学生正视矛盾、分析矛盾、转化矛盾,才是思维进化的真正起点。”
文字:谢彩媛
图片:胡益敏
审核:朱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