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学课文 ——骨干教师示范课掠影

创建时间:2023-02-28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他们队其他老师辐射作用,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2月28日,区语文教学能手俞建芳老师在录播室为辅导区老师展示了一堂示范课《跳水》。

      本文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用简洁凝练的文字记叙了一艘轮船的船长面对孩子爬上桅杆最高横木而处于万分危险的处境时,机智果断地命令他跳水,使他转危为安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后练习要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讲讲这个故事,聚焦描写水手“笑”的语句,思考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想想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基于教材与学情,俞老师借用思维导图,为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用思维导图梳理情节,概述内容,任务二:用思维导图聚焦心情,探寻原因,任务三:用思维导图完成作业,突破难点。在任务二时,俞老师在学生感受了猴子的放肆后,继续追问:仅仅是猴子造成小男孩一步步遇险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水手们的三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正是水手的笑在变,猴子的行为在变,导致男孩的情绪也在变。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从“猴子的嚣张”、“水手的嘲笑”到“孩子的遇险”,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看”到了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孩子”因为猴子模仿了他的动作,笑得很开心;孩子因为被抢了帽子而哭笑不得;孩子因为猴子撕咬帽子而脸红去追,最终恼羞成怒,摇摇晃晃地走上了横木,危在旦夕……在想象过程中,学生们和文本中的“孩子”产生了共情,真正走到了故事中去。学生亲历着故事的发生、发展,感受着人物的心路历程,在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中,让思维迸射出耀眼的光芒。
       整节课,俞老师关注语文要素,紧扣课后练习,教学内容聚焦,教学过程清晰,让学习真实发生,似乎能看见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拔节生长。

        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既是教学技能与特色的展示,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观摩提高、交流研讨的平台。全体教师必将以“名师为引领,优师为榜样”,不断学习与思考,砥砺前行,努力争做阳小“四有”教师,让课堂绽放异彩。